点击标题下「民族时报」可快速关注
编者按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和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一部云南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痹诰磬品钡脑颇仙偈褡宓浼?,有一批来自汉族题材、被少数民族群众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古籍经典,这些经典有的来自汉族典籍的正史,有的来自汉族民间故事或传说……再经过各少数民族重组演绎,艺术再造,成为被各民族群众喜爱的艺术模式。
日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云岭文化名家、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项目负责人普学旺和他的团队,共同领略入选“国家民文出版项目库增补项目”的“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丛书,讲述云南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故事。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一部分,“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丛书编撰的背景。
问
“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丛书编撰的背景是什么?
普学旺:
云南少数民族对作为中华主流文化的汉文化的认同,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作为西南夷的“白狼”部落就非常向往内地,喜欢中原文化,并曾作《白狼歌》诗三章,表达“慕义向化”“心归慈母”的强烈愿望。
汉字传入云南后,古滇国和南诏国时期以汉字作为官方通用文字,白族民间艺人亦借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用“汉字白读”方式传承本民族文化。壮族、瑶族、布依族先民也都借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书写文献典籍,流传至今的“汉字壮读”“汉字瑶读”文献数以千计。在新平流传的一部清代彝文典籍中,当时抄写彝文的毕摩在典籍中用汉文写下了“汉书不可不读,夷书亦不可废也”的文字,以提醒后辈子孙要学好汉文。
儒学传入云南后,少数民族文人逐渐倡导儒学,敬孔尊孔蔚然成风。作为彝族文化人的毕摩开始在家中设立孔子神位。一些地方的彝族开始改姓孔,自命是孔子后代。又如自清康熙年之后,大理白族大修家谱并宣称祖先来自南京,原来的地方大姓如段、董等家族的家谱都与华夏的英雄祖先连上了关系。又如陇川、遮放土司称原籍是四川巴县,是蜀汉时候随武侯南征到云南的,芒市土司称原籍江西,干崖土司称原籍南京,南甸土司称原籍南京应天府,并都称是在明朝时候随军征讨麓川土司到云南的。据专家考证,有些土司先世原来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彝族中也有自称是从南京应天府而来,有的甚至称家谱为南京籍。此种现象,说明了当时的少数民族土司对汉族身份的渴望,这些少数民族“努力地使自身融入到国家一体的社会文化脉络中”,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激荡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样的事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俯拾即是。元、明、清时期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将来自内地的戏剧、唱书等文本改编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本,并在民族地区传唱,这一典型事例,绝非如以往一些学者所说的“文化传播”“文化辐射”“文化移植”“文化影响”等所能概括,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云南少数民族对来自内地的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这种认同来自心底、发自灵魂深处,具有积极意义和主动性。
因此,这一批 “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籍”,是汉族与云南少数民族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成就的一宗重要文化遗产,是汉族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交融的结晶,这在中华文化传播史上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范例,在中华民族团结史中熠熠生辉。
团队人员简介
普学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译审,本项目负责人
刘 琳: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项目管理师,《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汉族故事》项目主持人
张 霞: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译审,本项目资源采集师
刘艳芳: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一级翻译,傣族长诗《香发公主》汉译英主持人
王永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翻译,本项目资源采集师
魏娟娟: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翻译,本项目资源采集师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本文地址:/wenhua/166088.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